一年兩次的績效評估是否有效?有了績效管理系統就萬事大吉?績效管理與獎懲管理的區別何在?KPI是不是績效管理的一切?……若想績效落地,先明問題所在。
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有的制度是績效管理制度,大部分的企業在現今,也能設定明確可衡量的組織KPI并層層下放連結至事業處、部門、及個人的KPI。
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:藉由一系列的規劃、設定、及定期檢討,促使個人、部門達標,進而事業處及企業可以達標。
績效管理真的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嗎?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些調研數據:
雖然88%的企業都有績效管理制度,但有71%的企業認為他們的績效管理是需要改進的(1)。DDI近期的全球領導力調研報告(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),根據1400個參與調研的企業,只有12%認為他們的績效管理制度是有效的。
根據The Conference Board最近一期的調研,只有35%的企業認為績效管理制度對達成事業結果有幫助,更只有20%的使用者對于現在有績效管理制度是滿意的。
根據我多年為企業內高層及中層主管授課及咨詢的經驗,對于是什么讓績效管理制度失敗,我有一些發現:
數據來源(1):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15: Coaching for Development Needed, Brandon Hall, 2015
“認為一年兩次的績效評估,可以提升績效。”
績效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同仁達到所承諾的績效,但大部份的主管只把重點放在“評估”,但評估不會提升績效,不間斷的反饋及輔導才能提升績效。壞消息是,只有40%的主管具備反饋及輔導的技巧。
“關注在系統程序多過于關注人。”
如前所述,若目的是為了協助同仁達到績效,但企業內不論HR及主管同仁卻花的大量的時間及金錢,在定制績效管理系統,并在系統上填表格。
在我們的調研中,我們問了93個HR主管,績效/人才系統對于提升績效管理程序的效率的影響有多大,只有30%的主管回復對于提升效率有幫助或很有幫助。我們另外提問系統對于提升績效管理的有效性的幫助有多大,只有21%的主管回復有幫助或很有幫助。
系統不會協助你了解問題,改善績效,對談才可以。著重在系統及程序表格上,也降低了主管及同仁對管理績效的承諾感,他們只會認為這是無用的文書作業。
“混淆了績效管理(PERFORMANCE MANAGEMENT) 與獎懲管理 (CONSEQUENCE MANAGEMENT)讓這個不討喜的工作變得更困難。”
沒有任何一個主管天生喜歡績效評估、績效復核、績效對話這種工作。讓我們再回到績效管理的目的,就算是一年兩次的績效評估,側重點都應該放在“回顧過去,展望未來”。
也就是說,同仁與主管的對談,應該要能找出成功為何成功?如何保持或善用?失敗為何失敗?如何改善?這樣才是對提升績效有意義的對談。
但在制度的設計上,整個對話的焦點必須放在“評估” – 也就是“優良可劣差”得分出個高下,更慘的是,大部份的企業還規定“強迫分配 (Forced Distribution)”,也就是只能有多少百分比得優。
以此類推。企業為什么要這樣做?因為大部分的人力資源混淆了績效管理與獎懲管理,需要強迫分配是因為需要做調薪及獎懲決定;但績效管理的產出只是獎懲管理一部份的考慮因素,而企業卻多半本末倒置的以獎懲管理為目的來設計績效管理的方法。
所以,試想,若是這樣,就已經只有一年兩次的談話了,這樣的談話又如何能夠讓同仁及主管能夠有承諾感?又如何讓同仁被談完后,充滿持續進步的動力?而評分不能提升績效,源于內在想要持續進步的動力才能提升績效。
“認為KPI的達成是績效管理的一切。”
其實,一個好的績效管理,在制度設計的層面,是可以達到多重目的的:
協助管理公司重要的價值觀/行為
發展同仁的能力
為高潛人才選擇,提供重要的數據
做為培訓需求分析的來源
所以,一個好的績效管理應該包含三個部份
設定結果的期待(KPI)
設定能力/行為的期待
設定個人發展計劃
而現今的績效管理大多放了太多的比重在 KPI的達成,卻乎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果關系:“達成或不達成結果的原因通常跟能力/行為有關”。
如:一個同仁總是達不到時間效率類的KPI,很有可能是跟他“時間規劃管理”的能力不好有關。
回到目的若要能提升績效,那么,在設定績效期待時,就必須讓同仁明了能力與結果的關系,并明確同仁需要發展的能力,訂定個人發展計劃,并在過程中持續提供反饋及輔導。
來源:DDI智睿企業咨詢 葉庭君